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多少都会有跟屏幕时间较量的时候。尤其是屏幕产品和屏幕娱乐游戏种类丰富的今天,与之相关的屏幕时间问题看起来变得复杂而棘手。若是采取完全封锁的方式,家长担心孩子会在未来进行恶性补偿,甚至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会进行欺骗和隐瞒。若是完全开放的方式,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完全沉溺于屏幕产品中不能自拔,造成身体、心理和生活行为等各方面损害。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方法,将手机、Ipad、电脑、电视、电影等看作生活中存在品的同时,帮助孩子们能够学到如何事先计划,自我管理,不滥用屏幕产品的生活技能。
说到孩子的屏幕时间,每个阶段情景和任务不同,父母操作方式会有些许差异,但是父母始终要保持客观、尊重的养育态度。2岁左右的孩童还是在感官刺激时期,他们是否需要屏幕完全取决于父母、家庭情况,及其家庭生活习惯。但是从孩子成长、视力发育的角度来看,依然建议尽可能地减少孩子接触屏幕时间。实际上,此年龄段孩子的感知和学习最需要的是人际间互动,父母和看护人当然是互动首选,其次是动物和玩具,而屏幕类产品并不能进行互动,实现孩子心智成长的作用。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确实能通过手机、Ipad、电脑的游戏提前习得电子产品的操作。尤其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自然摸索操作电子产品的能力时常令成年人惊叹,老年人更是感到自愧不如。一不留神,这个屏幕过程也因为成为孩子主要的兴趣点而令很多父母烦恼。父母不看电视但老人有需求的家庭相对较容易处理,在尊重老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可以协商在老人卧室单独安置一套电视设备。如果一家人都有电视需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家庭会议制作一份电视使用时间和时长的计划是再好不过的,孩子会从中能感受到并学习家庭和谐的秘诀——家庭协商。
2-7岁的孩童是获得主动感阶段,父母会意识到原先听话的小宝宝离我们越来越远。此阶段的孩子们有时可能会为了尝试自我而打破习惯和规则,还有时候则因为处于前思维阶段还没有发展出与时俱进的合作意识,让成人大伤脑筋。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并没有想与大人抗衡,这只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个自我较量。大人需要时刻照顾好自己,注意并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榜样,在生活中合理使用电子和电视产品,也只有这样,我们将会真正地把育儿阶段出现的屏幕问题看成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在发展孩子自主感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人格品质,而不是让“战争”成了生活的主题。
有这样一个案例:
家长和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共同头脑风暴出这样的约定:上学日看1集长动画片(也就是朵拉级别),有课外班的上学日则取消动画片时间,节假日2集长动画片,孩子也愿意执行这样的约定。目前这个小朋友已经5岁,在动画片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自觉性,时间到了自己主动关上电脑或电视,基本不用提醒。尽管已经养成好习惯,但如果大人没有监督,依然会有屏幕时间问题出现,9月入学第二周问题悄悄伴着夜幕来了。
过完暑假小朋友进入大班,周五晚上结束课外班回到家已快8点半,再吃些水果和点心,到洗漱时间,小朋友突然说“今天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妈妈和爸爸先是一愣,然后想试图劝阻,可是怎么劝都没用。孩子经过两个月暑假,她很难主动地转换到上学日的屏幕时间表,而作为责任人的家长又忘记事先提醒,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依然执着于每天2集动画片。保持客观、尊重的态度,实际上是要求家长做到和善与坚定同行,但执行起来真的不那么容易。当时,妈妈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给她两个选择方案,让她自己做决定。妈妈态度温和地建议道:“动画片可以看,你是想明天醒来就看?还是明天早饭后看呢?”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小朋友这次不做任何选择,而是又哭又闹。爸爸见我的办法无效,在旁边提醒小朋友:“今天是上学日!”爸爸的话依然无效。其实,如果家长让步的话,孩子要求的两集Pepper Pig也就10分钟。然而,家长作为孩子的引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多花半小时、1小时共同经历痛苦,来执行约定,长久来看,彼此可以更好地享受规则下的自由和舒适。
在跟进执行约定的时候,如何帮助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好起来,尽量减少现场的人数,妈妈建议爸爸先去做自己的事,奶奶回自己的房间看电视。开始孩子依然哭闹,而且还把妈妈的书扔到地上。妈妈停止看书而看着她。过了几分钟,她又开始委屈的哭起来,边哭边说:“大的得听小的,大的得听小的!”妈妈对这样的信念非常不可思议,去纠缠“大的”该不该听“小的”显然不是时候,妈妈行为上保持温柔,但行动上执行约定。大概过去20分钟,小朋友明显安静下来,妈妈拥抱了小朋友,给她擦去眼泪,看着她张嘴打着那大大的哈欠,内心里哭笑不得。再等了好一会儿,小朋友有点别扭地说:“妈妈,明天早晨一醒来就看动画片,好吗?”尽管当天晚睡1个小时,小朋友第二天一早6点半就醒来,如小鸟的叫道:“妈妈,我第一个醒来!""醒来第一件事看动画片!”妈妈爽快答应:“算数!看动画片!”
当孩子到学龄阶段时,除了榜样作用、和善且坚定的态度去执行约定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找机会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表达担心,并谈论屏幕类产品上瘾问题和使用计划。电视和电子类产品不是可怕的害虫或敌人,它们可以是娱乐工具并提供信息,当我们有意识地、合理地利用时,还能帮助孩子发展很多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技能,如动漫创作、资料收集。然而,电视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决定自己怎么做,并保持和善且坚定,邀请孩子主动参与制定健康地使用电视、电子产品的规则中来,从而减少与孩子的“战争”。
作为家长,我们要想到,事实上,除了电视和电子产品之外,任何活动都有可能让人上瘾。市场开放的现今社会,对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任务时代相伴而生的电子产品给了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促使我们看到可以和界限、原则和娱乐、兴趣和上瘾的区别。家长在扮演孩子生活教练的同时,也需要履行引导员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孩子列出一份他们自己喜爱的活动清单,以便他们无聊时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做,而不只是守在屏幕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