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海淀女性微信二维码
首页>2018新版>网上妇女之家>家庭建设>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

党在我心中家庭故事征文选登(二)

时间:2011-11-30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粮票的记忆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  赵麟

 

  三十多年前的粮票,现在已经成为了罕见之物,并跃入收藏品之列。但是,家里的长辈只要一看到它,就会勾起许多的回忆。我出生在粮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年代,没有使用过,确听了许许多多有关于粮票的故事,既生动又深刻,仿佛自己亲身体验过。

  在父辈的记忆之中,从1960年开始,我们市里每户市民都是按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职业工种,来确定粮食定量。例如十三四岁男生,每月20-24市斤,也就是每天一斤不到;而男性干部每月30-34市斤;家庭妇女26-30市斤;最多的是炼钢、装卸工人40-45 市斤。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粮票之中,也有划分。其中三分之二是粗粮,三分之一白面,用“粮票”和“面票”区分。另外,什么食油、红白糖、肉、鸡蛋、麻酱、油、等副食品;棉布、肥皂、火柴、日用品,也实行定量供应。叔伯大爷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职工出差去外地,不仅要准备钱,还得准备粮票。因为全国各省粮票不同,也不能流通;所以临行前,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粮票”。这种“全国粮票”,须用本地粗粮票,搭上面票和油票,而且需单位开证明才能兑换。 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个人的“粮食关系”和城镇户口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调到另一座城市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之外,你还必须办“粮油关系”转移。否则,就成了标准的“黑户”,吃饭那就没人管你喽。

  每当过年的时候,看着满桌子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和大鱼大肉,家里的长辈们总是不忘记缅怀一下那个粮票限量供应的年代,叔叔婶婶们你一句我一句回忆着他们在那时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如何过的新年。“那时候的孩子们天天都盼着过年。不像现在的孩子,天天都在过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会给每个人发一斤肉、一斤鸡蛋、半斤花生、半斤粉条和一斤或二斤的豆腐等。领这些东西要排很长的队,要等很长的时间,快过年了人更是多。像粉条和豆腐,都是在郊区的农村制作好再运到门市部。有的时候等了2个小时也不见东西送到,大部分人们还都是东西没到之前就来排队的。在北方,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奶奶常说:“那时候没有人买瘦肉,都是抢着肥肉买,为了炼点油出来,炒菜才能有点油水,那儿像现在肉摆在你们面前都没人吃。”对于买到手的几条冷冻带鱼和抄得发黑的花生、瓜子,人们绝对没有挑毛病的闲心,只会当作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有几次母亲收拾陈年的箱子,翻着一张张票面已经渐渐发黄的粮票、豆油票,感叹着“想起过去,才会更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啊!”

  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饥饿离人们已经越来越远、温饱已不再是难题。纵览今天的商场超市,米面粮油琳琅满目、四季果蔬应有尽有;在那个艰难困难的年代,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的党历经风雨、历经坎坷,几十年来励精图治,粉碎了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预言,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粮票是年代的缩影与历史见证,它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粮食,更应该学会把握和珍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在身边而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是在党的呵护下成长的花朵,没有挨过饿、受过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党把我们培养成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坚持跟党走,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上一篇:党在我心中家庭故事征文选登(三)   下一篇:党在我心中家庭故事征文选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