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赢得孩子的小秘诀
我们观察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会发生着一些与家长想法或期望相背离的事情,或许是小朋友间的冲突,或许是孩子不愿上床睡觉,或许是不想上幼儿园,又或许对事物的认识有偏差,……此时,家长该怎么引导呢?是用强迫、命令、要求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还是有其他更平和、双方感觉良好的方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案例一:妹妹推掉了姐姐的积木
在一位学习过正面管家的妈妈家里,老大,笑笑,六岁七个月,老二,容容,一岁八个月。姐妹俩大多时候可以友好相处,偶尔也会令人的有屏气摄息的时刻。一岁多的妹妹正处于探索欲和好奇心最浓厚的年龄,她对姐姐玩耍和使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兴趣,从姐姐的乐高、作业纸、一支笔到一口面条,妹妹都希望可以尝试一下。于是,“争夺保卫战”应运而出。
暑假的一个下午,姐姐坐在地垫上搭积木。突然,一岁半的妹妹小手一扫,把姐姐建好的“花园”推倒了。姐姐大声喊:“你干嘛呀,真讨厌!”妹妹看见姐姐的情绪反应激烈,更来劲了,彻底弄散了所有积木。姐姐非常生气,伸手就将妹妹推倒在地,“哇哇”大哭之声传来。姥爷和妈妈正好在一旁看到了这一幕,姥爷的第一句话就是:“笑笑,你怎么可以推妹妹呢!她这么小,站不很稳呢。”笑笑立刻回应:“她推倒了我的积木!”说着还要想用手去拍打妹妹,而一旁的妹妹则哭得更大声了。明显,姥爷的责备使她产生了反抗的情绪。站在旁边的妈妈有些紧张,担心情况是否会恶化,但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在努力回忆正面管教课堂上的工具和方法,“有什么可以帮助我处理面前的冲突?”首先,妈妈需要冷静并且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先让孩子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再去解决问题。
于是,妈妈走过去,蹲在姐姐身旁询问:“妹妹推倒了积木,你很生气是吗?”姐姐肯定地回答:“是呀!这是我好半天才搭好的花园,她一下就给毁了。”妈妈用很可惜的语气说道:“搭好一座花园是很不容易呢!我猜你一定希望妹妹没有推倒它。事实上,有时妈妈自己画好的图纸被泼上水或咖啡了,也会感到难过的。”姐姐眼光中闪烁出异样的神情,也许她没有想到妈妈会站在她这边,她之前的准备是等待妈妈的一顿批评。妈妈接着说:“那你知道妹妹为啥推倒它吗?”姐姐回答:“她想玩呗。”“对了,她就是想和姐姐一起玩积木,但是她还不会用语言向你表达出来。”姐姐,这时仿佛明白了什么,眼睛里出现点点泪花,转身对旁边的妹妹说:“对不起,容容,姐姐不该打你。你可以原谅姐姐吗?”妹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妈妈继续问姐姐:“你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妹妹不乱推积木吗?”“那我教她玩,这样她就不会捣乱了。”姐姐自己说。“太好了!妈妈这会儿正好要去做饭了,谢谢你可以帮妈妈带妹妹玩。”当妈的赶紧表示感谢。这一个下午,姐妹俩都玩得很好,没有为玩具的事情发生不愉快了。
在解决姐姐妹妹的事件中,这位妈妈使用了正面管教工具中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表达出对姐姐感受的理解。“你很生气是吗?”
第二步,表达出对姐姐的同情,但并不宽恕她的错误行为。“搭一座花园真是很不容易呢!”同时我告诉姐姐当我自己的东西或作品被损坏时我同样也会难过。这时,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妈妈理解了,于是从激动的情绪中回到平静状态,接下来她才愿意听我说话。
第三步,向姐姐表达出我的感受。在这里,妈妈用了启发式提问进行引导,让她了解妹妹是因为年龄问题不能友好交流,而妈妈不希望她动手打妹妹。孩子都很聪明,内心知道自己打人推人是不好的行为,只是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用正面言行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需要不断练习,更需要家长好好引导。
第四步,关注于解决问题。当姐姐想出有更好的方法与妹妹相处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可以教她玩,这样她就不会捣乱了。”
案例二:抱怨冰棍断了,大人眼中的“无理取闹”
十一期间,我们和朋友一家去黄山旅行。路途上,孩子们渴了,每人买了一支冰棍。
不料,女儿诺诺一剥开包装纸,冰棍就断了一截,而其他小朋友的冰棍都是完整的。诺诺不高兴了,喋喋不休的抱怨:“为什么我的冰棍是坏的。”满脸不悦,情绪开始烦躁起来。这时候大人通常会怎么想或做呢?是不是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断了也一样可以吃啊,这不是无理取闹嘛,是不是会跟孩子按理儿说教呢?
同行的好朋友是一位智慧妈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向孩子提问:“诺诺,你想听阿姨小时候的故事吗?”“嗯。”诺诺点点头。朋友便娓娓道来:“阿姨小时候每次过国庆节时,我妈妈会给我和哥哥们制作一次特别的包子,每个包子上会印上一朵小花。我拿到一个带印花的包子舍不得吃。第二天早上掰开准备吃时你猜发生了什么?”诺诺好奇地回答:“不知道呢。”“我发现包子里面有个小苍蝇了,顿时,我就哭了起来。”阿姨边说边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诺诺赶紧问:“那你怎么办的?”阿姨的回应是:“运气这个事不好说,今天你遇到了一根断了的冰棍,说不定过几天别人会在米饭里遇到一只苍蝇呢。”诺诺破涕为笑,百般珍惜地舔着手中的那根断冰棍。孩子自然地接受了有些事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你是否喜欢。
从这位家长朋友与孩子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经历负面情绪时,家长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或经历,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得到了大人的理解和认同,就不会一直陷入不良情绪的困境。只有从中抽离出来后,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朋友就是用了NLP中常说的换框法,来帮助孩子跳出自己的限制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需要先做到不动怒,思考一下“现在这个情况,需要我做什么?”而不是要对方做什么,既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为了和气而过分顺从孩子,要先询问及确认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有些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们提出要求的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我们要求的是孩子憎恶的事情。通常,面对反抗的时候,我们会提高音量,希望这样可以压过孩子战胜反抗。殊不知,这样反而增强了孩子反抗的程度。友善、关心和尊重是赢得孩子合作的根本。因此,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礼貌的,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同情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关注于解决问题。这四步中,前面两步是铺垫也是重点,先倾听并理解孩子感受是赢得孩子态度转变的关键步骤。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了,才会愿意倾听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用命令或强迫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任何人在被强迫时都不会通情达理,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是无法赢得合作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赢了孩子,这无疑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谐,创建美好的亲子关系。